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 图书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四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四卷
发布时间: 2015-07-01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13-03-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第四卷

 

引言

第一章 拨乱反正的开展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

第一节 稳定局势,揭批“四人帮”

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三个阶段

二、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

第二节 拨乱反正的初步展开

一、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及其复出

二、正本清源和清理冤假错案的开始

三、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和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

第三节 经济恢复与急于求成倾向的出现

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经济恢复发展中的急于求成倾向

第四节 打开外交工作新局面

一、外交“还债”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二、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

三、中美建交

 

第二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一节 重新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实事求是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

一、经济考察团出访欧洲、日本

二、国务院务虚会

三、全国计划会议

第三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与天安门事件平反

二、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主要成就、历史意义

第四节 理论工作务虚会的召开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一、理论工作务虚会的召开及其成绩

二、错误思潮的泛滥和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偏差

三、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四、继续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章 拨乱反正的深入

第一节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一、为遭受冤屈的一批老革命家和各界知名人士恢复名誉

二、为“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重大冤假错案平反

三、涉及重大历史是非案件的平反

四、为刘少奇恢复名誉

第二节 全面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为错划“右派分子”改正

二、为经过改造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摘掉帽子

三、宣布原工商业者已改造为劳动者

四、全面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和各项侨务政策

第三节 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一、审判的准备

二、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10名主犯的公审和宣判

三、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其他罪犯的审判

第四节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通过

一、叶剑英国庆30周年的讲话

二、《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

三、《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第一节 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的确定

一、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

二、调整国民经济建议的提出

三、新的“八字方针”正式确定

四、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

五、初步调整取得的成效

第二节 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

一、国民经济潜伏的危险

二、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的决策和措施

三、国营企业的全面整顿与成效

四、进一步调整达到预期目标

 

第五章 农村改革先行突破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探索

一、包工、包产到组的初步尝试

二、包产、包干到户不胫而走

三、对包产到户的不同认识

第二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

一、邓小平等对包产到户的支持

二、对包产、包干到户的政策转变

三、包产、包干到户的进一步推广

第三节 改变“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一、由“政社合一”到“政社分开”

二、国营农场推行承包责任制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第四节 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一、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改革

二、农村供销社体制的改革

第五节 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第六章 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

第一节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定

一、对外开放的提出

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积极开辟对外开放新途径

一、吸收、利用外国和境外直接投资

二、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

三、改革外贸体制,促进外贸发展

四、发展旅游事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第三节 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一、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

二、广东、福建两省创办四个特区

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

 

第七章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提出

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总任务

第二节 “六五”计划的编制、通过和实施

一、“六五”计划的形成

二、“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三、实现“六五”计划的措施保障

第三节 1981年至1984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一、经济形势全面高涨,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二、取得初步成果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国防现代化和军队建设

一、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二、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目标的重新确立

三、精简整编和改革编制体制

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第八章 城市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三、初步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制初步改革

一、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二、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

三、实行两步利改税

四、改革企业领导制度

第三节 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一、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成效

第四节 宏观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一、改革财政、计划体制

二、改革银行和基建管理体制

三、推动企业改组和经济联合

第五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

 

第九章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

二、邓小平发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实践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消除以党代政弊端

二、改革行政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三、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四、扩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五、发展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节 宪法的修订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一、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宪法的修订

二、1982年宪法的基本特征

三、宪法的学习和宣传

四、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

第四节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一、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决定的形成

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开展

三、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初见成效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践行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及其含义

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三、“文明礼貌月”活动

第二节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

第三节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和措施

一、思想战线上的危险信号

二、邓小平对思想战线软弱涣散状态的批评

三、思想战线座谈会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第四节 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

一、理论界、文艺界存在精神污染现象

二、邓小平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

三、反对精神污染的曲折历程

 

第十一章 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第一节 民族工作正确方针的贯彻

一、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

二、保障民族自治权利,完善宗教政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节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稳定和边疆的巩固

二、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三、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加强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

第一节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一、从解决台湾问题出发提出的新思路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逐渐完善

三、“一国两制”构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国策

第二节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的初步实现

一、解决香港问题提上日程

二、明确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

三、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

 

第十三章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一、中美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严重障碍

二、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和继续出现的问题

三、中美关系的平稳回升

第二节 中苏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

一、中苏改善两国关系的艰难开端

二、中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逐步恢复

第三节 全方位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一、中国同东欧国家及南斯拉夫关系的发展

二、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稳步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四、中日关系继续发展

五、中非关系更加密切

六、努力推动中东问题的公正和平解决

七、积极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

 

结束语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