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李捷: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16-10-18    作者:李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1-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主持会议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党中央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今天,雒树刚同志出席这次座谈会。这使我们倍受鼓舞。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和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道路、中国梦“走出去”的迫切需要。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历史经验证明,必须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生吞活剥、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偏向,完全脱离现实实践,完全脱离时代特点,这当然不行。另一种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断和词句,或者打着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实际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背离其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其目的是借此塞进反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点的私货,这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开放的、辩证的观点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必须以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经验、中国梦想为中心

  首先,要坚持三个自信。如果对自己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到的正确道路、理论、制度没有自信,依然还是西方的花儿好、月儿圆,是决不可能完成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一重大任务的。其次,要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经验、中国梦想有科学正确的解读。现实地说,对上述这些,可以有多种解读。既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解读,也可以用西方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来解读,关键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5日的讲话中,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的角度,做好自己的解读。理论不能离开实践,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同样不能离开实践。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经验、中国梦想解读好,恰恰是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初衷,也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立足点和归宿。做好这项工作,还必须在吃准、吃透中央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上,努力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要看到,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是相容相通的,中间并没有隔着“万里长城”,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基因在当代中国的弘扬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对“中国特色”要着重于“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就从根本方向上解决了我们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应当从哪些方面来着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的问题。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党始终倡导的一项伟大事业。但是,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必须紧密结合实践发展和时代特征来进行,防止文化复古主义产生。

  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外文化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也需要在不断继承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思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晶。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同西方学术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不是截然分开、完全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既是工人运动客观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客观要求;既是批判以往一切剥削阶级学术思想的结果,也是对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集大成。既要努力分清和回答马克思主义同西方学术思想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又要解答我们应当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实事求是地解剖分析西方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伪存真,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服务,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服务。事实证明,只有站在人类文明历史、当今、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思想,才有可能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以上四个方面,是统一的,是相互融通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法论。如果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都不能完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