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专题研究 | 动 态 | 理论指导 | 学科建设 | 综合研究 | 研究机构 | 学 者 | 境外研究 | 地方史志
俄国 美国 加拿大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越南 德国 法国 英国 荷兰 丹麦 瑞典 澳大利亚 墨西哥 印度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荷兰当代中国研究

              荷兰当代中国研究
 
一、荷兰当代中国研究现状
 
二、主要研究机构
 

  1.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 
  2.阿姆斯特丹大学 
  3.阿姆斯特丹亚洲研究院 
  4.国际亚洲研究所 

               一、荷兰当代中国研究现状
  荷兰的当代中国研究是在传统汉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荷兰是较早从事中国研究的西方国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但在17世纪初到19世纪后期的漫长岁月里,荷兰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数不多,其研究也大多比较粗放,还不属于专业性的学术研究。19世纪后期,荷兰的中国研究领域有几件事: 1876年莱顿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举办中国语言和文化讲座; 1890年荷兰和法国学者共同创办了国际性汉学刊物《通报》,由莱顿的布里尔出版社出版,主要刊登汉学家的文章和书评,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有关文学、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论述; 1930年莱顿大学建立了汉学专业研究机构---汉学研究院,专门从事汉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汉学讲座和汉学专业刊物《通报》的出现标志着荷兰汉学研究学术地位的确立。
  荷兰的当代中国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中期,其标志是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的设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使一些荷兰学者意识到,传统的汉学把中国当作一个静止的社会进行研究,忽视了对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以及对中国整体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因此一些荷兰学者开始加强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和对外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并注意与中国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不仅关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也希望了解这种发展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使荷兰中国研究的领域迅速拓宽,出现了一批有专业学科知识基础,并以中国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家。
  主要专家:
  荷兰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四维(Anthony Frangois PaulusHulsewé)、许理和(Erik Zürcher)、弗美尔(Eduard B.Vermeer)、赛奇(Tony Saich)和施耐德(AxelSchneider)等。他们大多毕业于莱顿大学,后成为荷兰中国研究领域的骨干和带头人。
  何四维(1910~1993),毕业于莱顿大学中文系,1956年接替去世的戴闻达任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院长,并兼任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的汉学讲座教授。何四维在其20年的教授生涯中指导了众多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佛教、中国古代数学、中国古典小说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但他本人的研究兴趣一直是秦汉史,尤其是秦汉法律和制度以及中国史学研究方法。何四维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有“中亚汉代文献最新研究综述”(1950);《汉律残篇》(1955);《中国社会史研究》(1956);“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帝国起源和创建的论述”(1968)和“荷兰的中国学和日本学”(1969)等。
  许理和(1928~),1953年毕业于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留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讲授现代汉语和古汉语。1962年任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新增设的东亚问题讲座的首任教授。1975年接替何四维任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院长,并于当年当选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75~1993年间,与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Gernet,1921~)共同主编国际汉学刊物《通报》。
  许理和对荷兰中国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突出表现在为适应荷兰政府、研究机构、公司以及社会各界对当代中国信息的需要,于1969年在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建立了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使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在这个具有浓厚汉学研究传统的机构内迅速发展起来。许理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早期佛教、宋代至明代的社会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主要研究成果有《佛教对中国的征服:中世纪前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适应》(1959);《佛教的起源及其通过文字和图画的传播》(1962);《中国第一次反基督教运动》(1970);《天主和魔鬼》(1985);《中国文化的时空》(1995);《中国的现代化、西方化和文化适应》(与K.W.拉特克和T.赛奇合编,1993);“当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1963);“中国明朝末年的儒教和基督教信仰热”(1997);“中国思想史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早期联系”(1996);等。
  弗美尔(1944~),社会经济历史学家。他于1969年和1972年先后在莱顿大学获得历史学和汉语博士学位。从1969年至今一直在莱顿大学从事中国经济和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中国信息》和《亚洲太平洋商业评论》的编辑,欧洲现代中国研究基金会主任和北京大学荣誉教授。弗美尔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经济及土地开垦。他曾赴中国大陆的一些山区以及台湾地区进行考察,并多次参加有关中国问题的应用项目研究。例如,1986年参加欧盟的“中国乳产品发展项目评估”项目;1988年参加欧盟的“中国教育管理项目评估和系统阐述”和“欧中农产品加工交流中心项目设计”等;1990年参加“中国的城市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部门调查”和“中国的乳产品发展项目(EU)中期评估”项目;1991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中国陕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调查”项目;1994年组织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关于中国集体和自愿互助组织的国际会议”;1995~1998年参加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荷兰教育科学部的“宁夏畜牧业和草原法的实施研究”项目;1998年组织欧洲有关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会议等。弗美尔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广州经济史(1930~1980)》(1987);《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1930年以来的陕西省经济》(1988);《中国地方史:来自福建的宋元明清时期的石碑文》(1991);《泉州农业经济史》(1998);《中国的股份合作制》(2000);“中国的社会保障系统”(1979);“当代中国农业发展模式”(1979);“农业中国的收入差距”(1981);“中国农业经济改革与中国政府的作用”(1982);“中国的农业与生态”(1986);“中国化工业对外国技术的需求”(1987);“广州的集体化和非集体化”(1987);“中国的劳动力政策和新的劳动合同法”(1987);“中国土地开垦的历史”(1988);“中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与政策”(1990);“中国的工厂管理者与环境污染”(1991);“巴山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1994);“试论福建泉州的农田开垦与经营方式”(1996),“环境污染的损失:经济可持续增长方面的问题”(1997);“中国的新型农业组织”(1998);“股份合作制:产权分析”(1999)等。
  赛奇(1953~) ,在莱顿大学获博士学位,1976~1977年在中国从事过研究,1986年在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创办国际学术性刊物《中国信息》,1994年以前曾任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院长,1994~1999年任福特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目前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赛奇是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培养出来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现代问题。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的政治与政府》(与A.J.塞奇合著,1981);《中国80年代的科学政策》(1989);《中国人民的政治运动》(1990);《共产主义和后共产主义政治体系概论》(与S.怀特、J.加德纳和G.肖夫林合著,1990);《中国改革的十年》(1992);《文献与分析》(与B.杨合著,1996);《中国国家社会主义的新前景》(与方德万等合著,1997);《中国的政府与政治》(2001)等。
  施耐德(1962~),德国籍。于1994年在德国波鸿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研究教授,《东西方历史研究》刊物的主编。施耐德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代中国历史和中国政治。主要学术成果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1990);“朝鲜战争与台湾地区的未来:书目评论”(1995);“中国台湾地区的政治改革(1990~1995):原因、结果和影响因素”(1995);《真理与历史:寻求中国现代同一性的两位中国历史学家》(1997);“缩小差距:构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的’历史文化同一性”(2001);“道教与历史:寻求中国现代同一性的两位历史学家”(2001)等。 
 
                二、主要研究机构
 
1.莱顿大学
  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始建于1575年2月8日,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其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很发达,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著名的学者。莱顿大学有“欧洲汉学重镇”之称,早在1851年莱顿大学就设立了中文专业;1876年又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举办中国语言和文化讲座;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先后建立了中国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汉学研究院和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学者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1)汉学研究院
  莱顿大学的汉学研究院(Sinological Institute)又名莱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Chinese Languagesand Cultures Department)或汉学系(Department of Sinology),始建于1930年,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宗教和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包括进行课题研究和研究生培训,出版定期学术刊物,举办学术讲座和专题研讨会等。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是戴闻达(Jan Julius Lodewijk Duyvendak),其后是何四维(Anthony Frangois Paulus Hulsewé)、许理和(ErikZürcher)、伊维德(Wilt Lukas Idema)、柯雷(Maghielvan Crevel)、赛奇(Tony Saich)和施舟人(K.Schipper)等。汉学研究院的历任院长都是中国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对荷兰中国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中国问题研究的专门人才。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荷兰中国问题研究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如何四维、许理和、弗美尔、柯雷等;也有一些人后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继续从事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或教学,例如伊维德、赛奇、贺麦晓(Michel Hockx)等。
  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坚持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培训的内容包括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国宗教、中国历史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艺术等。
  (2)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
  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Documentation andResearch Centre forModern China~DC)成立于1969年,隶属于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主要从事现代中国问题研究,包括学术研究和合同研究,同时也提供相关的教学和咨询服务。许理和任该中心的第一任主任。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参与莱顿大学及其亚洲、非洲和美洲印地安人研究院(CNWS)的现代中国研究计划。该中心每年举办1~2次有关中国特定领域最新发展或热点问题的国际会议或学术研讨会,并经常邀请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演讲。目前,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有6名专职研究人员。他们不仅从事研究,也参与汉学研究院内外的教学和研究生培训活动,内容涉及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历史、法律和外交关系等领域。该中心还有一些特聘的研究人员,他们应邀参与合同研究,或通过多种方式向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接受荷兰教育、文化与科学部和莱顿大学的经费资助,并与中国和欧洲的政府组织、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也是阿姆斯特丹-北京协会(AMPEK)、欧中学术网(ECAN)、欧洲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会议(ECARDC)的成员,并通过莱顿大学的汉学研究院参与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伊拉斯谟斯交流网以及其他机构的交流计划。
  出版物:
  《中国信息》(China Information) ,专门刊登分析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文章。
 
  2.阿姆斯特丹亚洲研究中心
  阿姆斯特丹亚洲研究中心(CASA)于 1987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成立。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亚洲研究比较有名,政治学系、社会学系和社会人类学系有许多学者在从事涉及亚洲问题(包含中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如,该校社会人类学系在W.沃特海姆(W. Wertheim)教授的领导下,从20纪60年代开始就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20世纪70~80年代,以G.本顿(Gregory Benton)为代表从事中国问题研究,主要研究现代中国政治和历史问题。目前的代表人物是L.道弗(Leo Douw,1949~),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研究,并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负责这方面的课程教学。他对20世纪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海外华人等问题也有一定研究,并参与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个“关于华人与中国”的大型研究课题。阿姆斯特丹亚洲研究中心成立后,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亚洲研究主要在这个研究中心中进行。
 
  3.阿姆斯特丹亚洲研究院
  “阿姆斯特丹亚洲研究院”最初只是阿姆斯特丹大学在2001年1月1日提出的一项研究计划, 2002年1月21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但仍与阿姆斯特丹大学保持密联系。阿姆斯特丹亚洲研究院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公众对现代亚洲社会的了解,并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为此,阿姆斯特丹亚洲研究院与其他机构联合组织了一系列有关亚洲社会及当前重要事件的学术活动,例如在2002年,组织了涉及中国问题的“香港新闻媒体”和“荷兰华人: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等讲座和研讨会,新闻记者、外交官、社会活动家、商界代表以及所有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这些活动。
 
  4.国际亚洲研究所
  国际亚洲研究所(IIAS)是由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和莱顿大学于1993年共同建立的一个博士后研究机构,它的财政经费主要来自荷兰教育、文化与科学部,总部设在莱顿。建立国际亚洲研究所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对亚洲(包含中国)问题的博士后研究,研究范围涉及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同时收集、传播和交流有关亚洲研究的信息,并作为荷兰的亚洲问题研究中心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国际亚洲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包括短期聘用的参与合作研究计划的研究人员或本研究所的成员。国际亚洲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包括组织专题研讨会和大型学术会议,出版简报,建立有关欧洲和世界范围的亚洲问题专家数据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出国际合作项目和研究计划,并为荷兰国内外学者提供合同研究的机会等。国际亚洲研究所从1994年开始负责欧洲科学基金会亚洲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并负责管理该基金会的博士后奖学金计划。为了增进亚洲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国际亚洲研究所于1997年与哥本哈根的北欧亚洲研究所建立国际合作联盟。该研究所还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奥地利、俄罗斯、越南、巴基斯坦、中国、法国、韩国、菲律宾等国的20余个研究机构签署了理解备忘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文明网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9 6657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