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让伟大革命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25    来源:河北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福建
  红色历史、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革命精神,多次走访革命老区,缅怀革命先辈,深刻诠释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涵,号召全党保持和发扬革命精神。他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在新时代,我们党要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保持和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中国革命孕育了崇高伟大的革命精神
  红船精神。我们党自红船扬帆启航,带领中国人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他便率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旧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号召全党要结合时代特点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赋予了红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理论价值。
  井冈山精神。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斗争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培育出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也是鼓舞全党、全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
  延安精神。延安是革命圣地,在这里,党中央运筹帷幄,作出了一系列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孕育形成的伟大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力量,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
  西柏坡精神。70年前,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建立了我们党武装夺取政权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了历史性大转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作为我们党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孕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时代丰碑
  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是一部风云际会的革命史、扭转乾坤的决战史,更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思想理论、革命精神的创新史,弥足珍贵。
  孕育了“两个敢于”“两个善于”的创业精神。西柏坡时期,正处于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面对大决战的殊死搏斗和摧毁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严峻考验,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强调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业精神。
  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颁布了土地革命纲领,在全国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符合民意,赢得了民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本色。
  彰显了永不懈怠的赶考精神。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进京赶考”的重大命题。在这之前,面对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后历史地位的深刻变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向全党郑重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警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考验的高度警觉和赶考路上的永不懈怠。
  革命精神内含优秀强大的红色基因和民族精神精髓
  一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革命精神深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南湖红船出发,开启矢志不渝为崇高理想不懈奋斗的征程。井冈山作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树立起了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信念的伟大旗帜。什么力量让红军走出雪山草地,翻越崇山峻岭,战胜围追堵截,实现伟大胜利?是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用科学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国情,并把二者统一于革命实践,是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内涵。在革命实践中,我们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号召全党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三是蕴含艰苦奋斗、勇于牺牲、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精髓。伟大革命精神与伟大民族精神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特质。革命精神贯穿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既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又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又是党的性质、宗旨、信仰等的集中体现。
  四是彰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红船开启伟大航程之时便坚定昭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在革命战争烽火中淬炼出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标注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传承好革命精神,让革命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传承革命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精神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必须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传承革命精神,要锤炼坚强党性。坚强的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传承革命精神,就要在锤炼坚强党性上下功夫,认真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的事业。
  传承革命精神,要树牢宗旨意识。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开展工作、制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传承革命精神,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要加强思想建设,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和干事创业之风,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融入血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查看原文
    1. 在党史军史沃壤中深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根
    2.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4.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5. 彰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
    6. 向贤彪: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7. 共产党人要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
    8. 大力倡导共产党人价值观
    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10. 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