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做虔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道者”
作者:何毅亭    发布时间:2016/07/20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招收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是党中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战略性工程。党中央决定中央党校每年招收100名左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进行专门系统的培养,这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建院30多年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党中央对中央党校的高度信任。
  中央党校是培训轮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历来是党校的主业,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乃至理论师资是中央党校的份内之责。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有一段时间,党中央为了适应全国解放后的新形势新任务,为适应培养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的迫切需要,决定恢复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并更名为马列学院,其中第一部就专门负责培养马列主义理论师资。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央党校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一批在学界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同志对中央党校招收和培养“百博”工作非常重视和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亲自审定我们的招生和培养方案。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都大力支持。有这么多有利因素,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这项任务完成好,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
  去年3月28日,中国社科院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入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开学讲话中深刻阐述了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标准,强调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学风文风。奇葆同志这五条,也是对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的要求,希望同学们牢记在心,努力实践。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使这个指导思想发挥作用,必须使它在“掌握群众”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厚实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人才,要有一批能够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骨干。大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名下的博士研究生,顾名思义,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培养训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道者”。
  今天我们党如此重视培养“传道者”问题,是有现实紧迫性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并且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一些错误思想观点跃跃欲试,竭力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的解释权、话语权、引领权。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并存、相互激荡趋势日益显著。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有的学者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空想论”,西方一些人鼓吹马克思主义“破产论”、“失败论”、“终结论”,这些论调内外呼应,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同学们大多数来自高校,而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大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这些状况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今天的青年学生,是互联网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网上信息和微信朋友圈等的影响。这个时候,是用科学的理论吸引他、引导他、说服他,还是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责任,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问题不是选择题,答案只能是一个,就是必须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说服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学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党中央下决心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我理解一个根本着眼点就在这里。
  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的,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但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从中央党校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入学考试看,情况就不容乐观。参加考试共有1429人,考3个科目,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原著)的成绩,1429人中只有224人及格,及格率仅为15.67%。相当一部分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不熟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很不够。理论功底不扎实,面对种种思想问题、种种实际问题,就很难解释清楚,就很难有理论说服力。这次招收的100名学员,不少同志在高校、党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承担着传承党的基本理论的教学任务,承担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历史重任,大家来中央党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使命所在、责任所在,踏踏实实读书、如饥似渴求知,不虚度三年光阴,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
  第二,潜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第一位的任务是认认真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仅仅靠阅读二、三手资料是不行的,必须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只有读原著、学原文,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逻辑和深刻内涵,真正感受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你们中不少人已经取得硕士学位,有的硕士期间也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到了博士阶段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还要在读原著上进一步下苦功夫、细功夫、真功夫,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深读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心内容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这方面,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根本的,是学习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培养计划,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仅仅在于提高同学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更在于提高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同学们绝大多数来自教学一线和理论研究一线,到中央党校读博士,有一个总结经验再提高的需求和任务。大家在以往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理论问题,到党校来读书,有良师可以请教,有益友可以探讨,正是深入研究求得解决的好时机。希望大家珍惜难得的机会,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来学习,真正使博士学习阶段成为不断提高素养的过程、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善于用朴实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理论要让人们能够学而信、学而
  用、学而行,根本的是要让人们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听得顺。做到这些,必须把我们的学术关注点聚焦到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上来,聚焦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来,聚焦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上来,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消除理论和现实的落差,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防止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倾向。
  严师出高徒,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领路人。在座的诸位导师多是从我校现有博士生导师中挑选出的高水平教授,或者是从离退休博导和校外聘请的在学界享有盛名的知名专家,许多同志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希望各位导师真正肩负起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崇高责任,严格要求,精心培育,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协调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要贯彻和体现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以优质、专业的服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一定要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原则,严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关,严把学术训练关,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以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的培养质量,把我校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教育好、培养好,为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好局、起好步。

查看原文
    1. 打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2. 王晓慧:中国特色地区社会治理模式探索
    3. 田心铭: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如何言之有理
    4.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四个维度
    5.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境界
    6. 巩固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的指导地位
    7.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8.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科学发展
    9.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10. 郝立新:时代问题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