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专访中改院方栓喜:改革如何跑赢危机
发布时间: 2016-10-18    作者:    来源:新华网 2013-07-10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完成了《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的报告,记者围绕“化解风险和危机”“理顺政府和市场管理”“协调利益关系”“解决机制性腐败”等话题采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方栓喜。

  记者: 报告名为“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能否解读下这份很有“紧迫感”的报告的背景?

  方栓喜:当前,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处于关键时期,都依赖于改革的新突破。从新一届政府施政方针看,锐意推动改革的取向十分明显,改革的正能量也在逐步积聚,但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多年来改革的滞后,危机的因素也在积累。从整个形势看,改革与危机赛跑的特点十分突出。为此,报告提出:

  第一,经济转型到了关节点,能不能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避免“硬着陆”,顺利转向7%-8%中速增长轨道,取决于市场化改革能否攻坚克难,跑赢危机。当前经济领域出现的危机因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不能简单通过短期的财政货币刺激解决。比如产能过剩有全面过剩的特征,用反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其结果还是扩大产能,反而会加剧本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拿最近出现的“钱荒”来说,实际上货币供应量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老办法解决问题的空间极为有限。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仍保留着政府主导的特征,这不仅扭曲了投资消费关系,还使得经济结构难以吐故纳新,到了一个需要根本性改变的十字路口。经济改革跑赢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除垄断,激发、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扩大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第二,从社会转型看,能不能协调利益关系,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确实到了一个临界点,这对社会领域的改革是一个重大考验。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增多,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随着市场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分化,我们没有同步形成一个协调多元利益的制度框架,中低收入者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领域危机因素凸显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改革攻坚需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国家层面要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考虑。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结构没有打破,农民、农民工难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是我国橄榄型社会结构难以形成的重大体制性障碍。要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土地制度。尽管这是个共识,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感上并未形成共识。拿农民工市民化来说,比如一些专家认为从现实看需要20年以后。实际上20年之后新生代农民工就快退休了,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改革安排吗?所以说,社会领域的改革也在同社会危机赛跑,这是社会体制改革顶层设计需要集中考虑的重大基本问题。看到了问题所在,不等于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改革仅局限于小修小补,就会丧失改革的机遇。

  第三,治理转型到了关键点,改革重在建立有效解决腐败的体制机制。最近几年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人们对腐败问题的容忍度在降低,腐败正在成为引发各类危机的导火索。相比于其它经济社会矛盾,腐败更容易成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催化酶”,容易把“低级别、低烈度”的利益冲突催化为“高级别、高烈度”的社会危机。这就决定了在考虑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时候,不能不考虑社会对改革的期待,不能不考虑社会对改革方案的接受度。实际上,新一届政府已经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现在很大的问题是将这个思想落到实处。例如,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政府放权;提高政务的公开透明程度;推进司法的公开透明等。这些改革都是“刺刀见红”的改革,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很难有大的突破的。

  记者: 第22条分步推进官员财产公开,从内部申报向外部公开有哪些难点?三个“率先”会不会遇到阻力?

  方栓喜: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是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所遇到的纠结。不止是这项改革,在每个改革上都有技术上的问题,都可能成为不改革的理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倾向于知难而进。现在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技术问题,而在于这项改革首先能否上升到决策层面,其次才是考虑技术细节。从内部申报向外部公开是改革的大方向,会产生不少的顾虑,比如,如果一些官员财产过多,社会会有何反应等。但是应当看到,这些难点不会因为不改革而消失,今后只要启动这项改革,就仍然会面临这个问题,而且越往后推难度会越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总的判断是,宜早不宜迟,越早解决越主动。

  我们提出制定官员财产公开的过渡性改革方案。在操作上可实行三个“率先”:一是新当选或新任命官员率先公开;二是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开;三是财产中不动产率先公开。这“三个率”先当然会遇到阻力,但已经是比较保守的改革方案了。这个方案的基本思路是立足长远、考虑多方面的可接受度、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形成一个好的制度。

  第一,新当选或新任命官员要接受新规则,如果这一条能够实现,经过几次政府换届,官员们都能够接受新规则,这个制度就顺利成章地实行了。

  第二,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开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没有领导干部作出表率,改革难以让众人服气,这样的改革不仅走不远,还会导致新的矛盾。

  第三,财产中不动产率先公开是个技术问题,不动产的隐蔽性差,更容易监控,更容易使得改革取得阶段性、实质性成效。

  记者:第23条探索法院系统垂直管理,建议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垂直管理;铁路、林业、农垦法院等专门法院并入地方法院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方栓喜: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形成司法权独立公正的制度安排。同一个官司在不同的地方打,会有不同的结果,突出的矛盾在于基层司法权受地方行政权的影响和制约。地方政府干预司法,形成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法院系统管理,包括经费来源靠地方,实现法院系统垂直,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垂直管理,主要在于使地方司法权利益超脱,克服法院受地方行政层面的干预,克服由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司法公正的现象。

  铁路、林业、农垦法院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封闭型的法院系统,事实上在这些领域遇到的官司,许多既适用于原来的专门法院,也适用于地方法院,到底到哪里打官司就成了一个问题。因此,这些专门法院并入地方法院系统是大势所趋。

  记者:报告中很多改革建议可谓大刀阔斧,如何评估这个路线的可行性?

  方栓喜: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革攻坚:一是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二是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三是以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性腐败为重点的改革攻坚。实际上把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分别打了“三个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其可行性,我觉得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改革在化解危机上的实用性。现在各方面对改革有多方面的看法,其实从历史看,好的改革往往不是设计出来的,想设计出来完美的改革方案往往是致命的自负。危机是最好的老师,危机指引我们的改革往哪里走。30条建议从总的来说是问题导向的,危机导向的。30条建议有一个鲜明的主张:跑赢危机才是改革的硬道理,好的改革首先要能够化解危机,跑赢危机。30条建议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以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性腐败为重点的改革攻坚上提出的对策,多数是针对未来3-5年的,有很强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三大领域的改革都需要在未来3-5年有集中的突破,这样才能把握改革的主动权。错过了这3-5年,未来改革是什么情况就会变成未知数。

  第二,改革方案上的短期与中长期兼顾。现在所谓的短期问题,很多是1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比如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10多年前都看出问题了,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一个时间表,就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改革行动,到了今天积累了更多的问题。30条建议在许多重大改革问题上提出了短期、中长期目标,旨在使短期问题的解决,能够为中长期的改革打开战略空间。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大家都觉得很难,但是总要有一个开端,总要有一个过渡,最终才能指向理想的目标。改革要给社会以良好的预期,就需要明确提出路线图、时间表。

  第三、改革路径上治标与治本的有机统一。比如农村土地改革,大家都知道农民利益会因征地拆迁而受损。如果用治标的办法,就是增加对农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但这个改革未必能够治本,因为农村土地决定权仍在政府手上。30条建议采取了治本的思路,就是农地物权化,补偿标准到底是多少,应当是双方的协商谈判,由市场说了算。再比如说,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是腐败寻租的“重灾区”,30条建议明确提出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公开化,为治本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第四,改革的可行性与社会可接受度的统一。我们现在进入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由政府单方面设计和推动改革,如果没有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很难获得成功。比如官员财产公开,你可以说一时解决不了,但不可以说不能搞。充分考虑社会可接受度,是改革取得共识,赢得广泛社会支持的前提。为此,30条建议提出的对策是:一方面,优先部署和推进最直接、最有效化解危机的改革以及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改革;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有期待、一时难以实施的改革,要明确提出时间表,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推出。[本文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授权播发]

    1. 坚定不移推进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 以改革实效落实全会精神
    3. 以转型改革破题新型城镇化
    4. 宏观调控“升级版”引领经济行稳致远
    5. 法治进程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6. 改革尤须强化三个意识
    7. 全面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8. 以完善的法治体系保障改革目标的实现
    9. 改革:优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0. 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改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