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社会法律
近五年来社会学主要研究议题及其进展
作者:姚俊 周晓虹    发布时间:2016/07/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9年,中国社会学重建30周年。历经30年发展的中国社会学近五年来日益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对有关中国社会转型具体问题的研究也更加精细化和学理化。

  热点研究领域:深耕于中国经验

  近年来,国家从治理层面日益重视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并将社会建设上升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也日益成为社会学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其中,以已故陆学艺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围绕着社会建设的内涵、目标、任务、理论与实践等不同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2011年《社会学研究》专门刊发了一辑有关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专题论文。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理论视角被运用到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去,包括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社会建设、“结构—主体”论下的社会建设主体、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国家—社会”视野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持续变迁的主体间性等。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从更深层次讨论社会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李友梅等认为社会建设的本质目标和支撑条件之一是全社会“公共性”的增长,这也是当下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

  如果说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则是推进民生改善的具体工具。近年来,在中国整体社会福利投入不断增加以及欧洲福利国家普遍陷入经济衰退泥沼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福利道路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其中,王思斌主张建立面向全体国民、同时又涵盖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其建构的要素应包括政府责任优先、需要导向的制度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家庭福利责任的保护与激活、社会福利机构的培育与发展等;彭华民则提出中国社会福利不应是简单从“补缺型”转到“普惠型”,而是要建构一种组合式的普惠型社会福利,即普惠型福利为主、选择型福利为辅、适度普惠,并且应当分需要、分目标、分人群、分阶段逐步构建。这些思考都推动了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转型和进步。

  经典研究领域:深度与视角不断扩展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在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两方面逐渐形成了两大研究热点:社会阶层研究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可以将其视为社会学经典研究领域的延续。

  近五年来社会分层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之外,健康、住房、教育等分层的非核心要素越来越多地纳入到研究内容中来。王甫勤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析中国民众健康不平等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经济社会地位主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健康不平等是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再生产。他还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长距离的社会流动才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或抑制作用。

  自边燕杰通过“五普”数据较早地关注于住房中的社会分层机制以来,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热,有关住房的社会分层研究成为近年来分层研究的热点。刘祖云等以广州市为例将城市的住房分层结构归纳为无产权房阶层、有产权房阶层和多产权房阶层构成的“三阶五级式”,并且个人的政治、人力资本、职业状况及收入水平对住房资源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城市住房的阶层分化不仅反映在住房条件上,还反映在住房产权和住房区位上。

  有关教育的社会分层研究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越来越多以往研究没有被充分关注的变量被引入到教育分层研究中来。其中,性别差异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在对影响教育获得的主要因素的分析中,城乡差异、父亲的职业地位指数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兄弟姐妹人数、不同教育层次入学机会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另一方面,进一步深挖家庭社会阶层背景与教育获得及分化之间的中间变量,如吴愈晓将重点学校制度和学轨制这两种教育分流体制引入到教育分层中,证明了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通过教育分流体制来实现教育不平等,并且这种教育分流体制在个体教育资源获得上具有累积性优势效应。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和理论视角,一方面,理论和方法自身的研究不断深入,社区社会资本的测量、社会网络的维系成本、网络交换中的关系与联盟、社会资本与“关系”的概念差异等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运用的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扩大,除了传统的求职和社会流动等领域,虚拟空间、健康行为等也日益受到关注。黄荣桂等人以环保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组织在微博空间这一虚拟世界中关系网络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发现环保组织间的虚拟网络同样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组织间虚拟关系的形成受同质性原则、资源、微博使用活跃程度和虚拟关系的合适性原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赵延东等人分析了社会网络对健康行为的影响,通过对西部地区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实证分析,发现社会网络主要通过提供社会支持与信息来促进健康行为,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新兴研究领域: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并重

  近五年来中国社会学围绕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

  2005年以来,从引介国外劳工社会学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到开展具体的农民工、国企工人的经验研究,劳工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知识增长点。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劳动过程、身份认同和群体意识等诸多方面。其中:何明洁运用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对酒楼女性农民工的劳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资方利用社会文化传统对女性年龄的社会性别建构在同一厂商组织内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产政体;蔡禾的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利益诉求正在从“底线型”利益向“增长型”利益转变,“底线型”利益纠纷可以通过仲裁和诉讼来解决,而“增长型”利益纠纷则需要通过集体谈判机制解决。

  近年来,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的身体社会学研究不断涌现。黄盈盈等通过对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访谈,发现女性的患病经历本质上是一个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的过程,并且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多重性和政治性特征。林晓珊则关注于身体与技术的关联,考察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身体的方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对汽车驾驶培训过程的分析,从制度化、规训化、效率化和仪式化四个维度揭示了“反思性身体技术”是如何可能的。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学在社会信任、情感社会学、社会心态以及“中国体验”等诸多领域也涌现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突出地表现出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的并重,具备发展成为社会学新兴研究领域的鲜明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查看原文
    1. 深入研究新发展理念的政治经济学内涵
    2. 丛 屹:“一带一路”研究应注意四个问题
    3. 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服务社会
    4. 行走在工作与研究之中
    5.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立于时代潮头
    6. “十三五”时期检察发展六问题亟待研究
    7. 理直气壮地开展中国宣传学研究
    8. 张国祚:构建平台加强协同深化和拓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
    9. 孙晓莉:近30年来中国女性领导研究 回顾与反思
    10. 中日关系:我们该研究什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