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穿越历史的真理之光
发布时间: 2018-02-23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探索新实践,正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产生更大影响
  作者:钟声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问世以来,通过20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鼓舞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今天审视《共产党宣言》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影响,人们尤其能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概括《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写下了“属于马克思的”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恰如这段话所概括的,《共产党宣言》通篇贯穿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工具。也正因为如此,《共产党宣言》被尊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小百科全书”。
  历史的荡涤、时代的变迁不断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为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1世纪的今天,环顾全球,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相关性”正获得越来越多重视。10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弊端,而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有西方学者坦言“真正的改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10年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正在褪去,但西方社会财富分化问题却愈演愈烈,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批判现实的思想力量愈加彰显。欧美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偏见正逐步被打破,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影响力、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重读《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为了温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更是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把握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探索新实践,正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产生更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正是因为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中国的发展理论不断为世界贡献智慧。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主动调整发展思路,提出新发展观,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成功为新一轮发展打开局面。新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必须不断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发展迷思中,中国一以贯之强调向创新要动力,强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要医其受病之处、塞其起弊之原。靠治本以谋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世界有目共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正在引领中国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过去170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科学真理。将视线投向未来,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书写新的光辉历史。(钟声)
    1. 杨 颖:高举真理旗帜增强文化自信
    2. 真理之甘 深存于心
    3.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4.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 真理和价值追求的崭新境界
    6. 越接近群众,越接近真理
    7. 始终站在真理那一边
    8. 韦建桦:构筑通向真理之桥
    9. 向往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
    10. 艺术的悖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