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海外观察
美国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发布时间: 2015-07-01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2-03-21
  字体:(     ) 关闭窗口
  编者按:美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也经历了很多曲折甚至血腥,本文从静态政策分析角度提出一家之言,供关心中国民族问题的读者参考。
  ■对少数族群成员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当拥有的各项权利,政府从“公民”角度予以保障,针对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案处理,尽可能不把他们视为具有某种独立性的政治群体。
  在一些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移民国家中,“民族构建”(nation building)是以国家为基础来推动的,居住在国家领土上的所有合法居民,都是这个“民族国家”的成员。因此,尽管美国公民由不同种族和族群的移民组 成,他们共同组成了“美利坚民族”(American nation)。甚至斯大林也承认美国是一个“民族”,这是源自西欧的“公民民族主义”典型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民族”(Nation)主要显示出作 为一个稳定的政治实体的特征,相比之下,体现语言、种族、宗教、祖籍国等差异的各个群体如黑人、华裔、西班牙语裔等被称为“族群”(Ethnic groups),这些群体的成员自加入了美国社会后,在美国的政治框架和“民族认同”意识的引领下逐渐淡化了本群体的政治色彩,而成为“亚文化群体”。而 且,随着族群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相互通婚,各族群成员之间的界限也在模糊化,每个族群都有部分成员处于被其他族群同化的过程中。
  在美国,所有族群的成员都被视作平等的国家公民,对少数族群成员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当拥有的各项权利,政府从“公民”角度予以保障,针对每个成员的具 体情况采取个案处理,尽可能不把他们视为具有某种独立性的政治群体。对于一些少数族群成员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如英语水平差的新移民或受教育程度 低的黑人),美国主要不是通过政府政策来保护其群体的“政治权益”,而是通过民间和半民间的各种社会福利项目,对需要帮助的个人或小群体(而不是“族群 ”)予以救助和支持。这就使与族群相关的各种问题,主要以个体成员和个案的社会问题形式表现出来,而不表现为以整体族群为单位的政治问题。
  美国政府和主流社会一直把族群问题“文化化”,也不主张采取行政强迫手段来推动文化同化。强迫同化实质上是族群“政治化”的另一种表现。在政治一体化的同时,美国政府和主流社会极力引导人们把族群差异、宗教差异看作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文化差异”。
  考虑到社会中的族群差别将长期存在,美国学术界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文化多元主义”的目标,努力把族群问题向“亚文化群体”的方向上引导,具体做法有三条:
  第一是坚持国家在政治法律的一体和主流文化的普遍性(英语、基督教文化);
  第二是允许各少数族群保留自己的部分传统文化;
  第三,为了防止在就业和其他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族、族群歧视,美国人的身份证明中没有“种族、族群成分”的内容,人口普查表中的“种族、族群身份” 一栏,由被调查人自行决定是否申报和如何填写。政府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有意地淡化和模糊各个种族、族群之间的边界,鼓励族际通婚,并以各种方式 来促进族群之间的相互融合。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在讨论与处理种族、族群关系时十分强调“文化多元主义”。同时,“文化多元”并不意味着各族群在政治、地域上实行任何形式的“ 割据”而危害国家的统一,美国的“文化多元”之上有十分强大的“政治一体”,各州和联邦都是很强的政治实体。美国虽然允许成立以某个族群为基础的、不具有 排他性的文化团体,但绝不允许建立在种族、族群方面具有排他性并具有“自治倾向”的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例如,美国最重要的少数族群组织,是1910年5 月成立的“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主要活动是促进黑人就业机会、反对私刑、保护被迫害黑人和争取黑人选举权。“协进会”和其他以少数种族为主成立的各类组 织的主要目的,是以美国宪法、人权和美国国家利益为旗帜,为少数种族成员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福利,而不是为少数种族争取政治独立或区域自治。同时美 国非常重视各种族、各族群的“政治一体化”,只是在讨论族群问题时不公开这样提而已。毋庸讳言,处在社会底层的少数族群(黑人、土著印第安人)个别成员依 然存在着“民族自治”并建立独立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当然会受到美国政府的严密监控与全力压制。
  美国不仅坚持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一,实际上在文化层面上也存在强有力的“一体化”措施,如通用的公共语言是英语,在作为“文化”最核心内容的价值观 念和行为规范方面必须追随美国的主流社会。事实上,这些少数族群成员如不会讲英语在美国就寸步难行,不接受美国的基督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美国社会里 与其他人和各种政府机构打交道就十分困难,更谈不上就业和发展。所以,“文化多元主义”并没有保留真正独立的“文化群体”,只是允许在接受“美国共同文化 ”的前提下,保留了原有传统文化某些特点的各“亚文化群体”的存在。如果允许发展有族群背景、真正具有自治倾向的“文化群体”,有可能最终会危害美国的政 治统一,这是美国政府、政治家们和主流社会不接受的。
  简而言之,美国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在处理国内种族、族群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就是把各少数种族和族群引导成多元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淡化这些族群的独立政治意识,把族群身份“去政治化”。
  美国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的新兴国家,在“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框架下,在这些具有不同种族、族群背景和不同语言宗教文化传统的公民中 逐步建立了新的“国民认同”。在今天,尽管历史遗留下来的种族偏见和歧视仍然存在,有时也会发生种族矛盾和族群冲突,但是自“南北战争”后国家的统一从未 受到真正的威胁。由于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黑人奴隶制和对土著印第安人、华裔等的种族歧视,使得美国族群关系的先天基础很差,我们应当承认,美国自“民权运 动”以来在协调种族关系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功。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春华
    1. 撕裂美国社会的伤痛
    2. 解构“民族大迁徙”
    3. 放飞师爱,在我青春年华
    4. 不转型的教训
    5. 平静地面下的不平静睡眠:《呼啸山庄》里的种族政治
    6. 国际经验的比较和借鉴必须实事求是
    7. 曼德拉精神遗产惠及后人
    8. 人工社会研究为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9. 在知识对话中重新发现民族
    10. 从“整合”到“共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