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新中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气象与新特色
发布时间: 2018-07-16    作者:罗建波    来源:学习时报 2018-03-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的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命题,要求对外工作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国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推出外交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有效维护和拓展了国家利益,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彰显了中国不断提升的大国责任和大国形象。我国外交更有自信、更富进取、更有章法,对外关系由此不断呈现新局面、新气象、新特色。

  底线思维: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和“底线原则”,更加积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权益。对和平发展道路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两点新的阐释:一是更加明确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二是向世界明确表达,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舞”,而是相关国家的“双人舞”“多人舞”。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再次谈到,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谁要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中国人民决不答应!”

  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下,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更加积极有所作为。中国在东海划设航空识别区并持续巡航钓鱼岛,在南海海域进行合理合法的岛礁建设,显示出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在某些方面较为彻底地扭转了以前长期面临的被动局面。中国更加有力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也注重相关举措的有利和有节,注重统筹“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在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表达对华友好姿态后,中国及时向菲律宾人民张开友谊之臂,伸出合作之手。中菲关系的重大转变,显著降低了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推动南海问题重回对话协商的正确渠道,也挫败了有关国家利用南海问题搅乱地区局势的图谋。中国外交展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和平发展道路的新阐释和新发展,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善意期望,希望中国的和平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希望其他国家能够理解和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事业;同时也向国际社会清晰传达了中国的战略底线,希望其他国家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不致出现对华战略误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也要有“底线思维”,体现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一贯承诺,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担当,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体现了21世纪中国外交的应有风骨。

  中国对底线思维的强调,还体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上。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目的就是要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加强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集中领导。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全面维护国家安全并促进国家安全环境的总体改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体现了大安全时代的宏观安全思路,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强烈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大国担当精神。

  大战略视野:构筑“两翼齐飞”的地缘战略大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格局一直存在重海轻陆、东快西慢的不平衡性,西部地区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甚至落后于中部地区,西向开放也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对外合作水平。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显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中国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亚欧非经济大市场,助推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升级。“一带一路”的提出及不断推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倡“一带一路”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沿线国家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各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我们努力与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已同沿线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相关合作协议,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我们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机制创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丝绸之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顺利启动,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标志着“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发展愿景正在走向现实。

  “一带一路”将联结四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市场,即东亚经济圈超过10亿人口的大市场,欧亚大陆桥沿线超过10亿人口的大市场,南亚次大陆超过10亿人口的大市场,以及人口同样超过10亿的非洲大市场。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在提升我国向东开放的同时,显著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构筑起方位更加平衡、领域更加宽广、时空更加开放、内外联动更加紧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还可以抓住与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之机,建立起引领亚非发展的新型雁型模式,借此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沿线国家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有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管控分歧和争端,推动沿线国家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从长远看,借助于不断推动的人文交流“软联通”,“一带一路”建设还能推动亚欧非各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进而推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随着拉美国家更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还将更为显著。

  “一带一路”并非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需要各国共商、共建和共享,从这个角度讲,它无疑是一项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拓展我国对外合作空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沿线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及其不断完善的合作机制,是新时期中国奉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产品。

  展望未来,中国外交大战略的发展方向,在于努力实现东西联动、陆海统筹、两翼齐飞的地缘战略大格局。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背陆面海,海陆兼备。东部方向长期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对外开放的前沿,但恰好也是大国势力云集特别是少数大国力图遏制中国的重要方位,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的长期存在使亚太地区存在经济高度关联和安全高度脆弱相互并存且难以化解的特殊两难。打破封锁、冲出海洋、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必须予以突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立足亚太,放眼全球,秉持大思维、大视野,在世界大棋盘上规划中国的外交布局和进取方向,构建发展中国的全球大战略和大格局。打造“两翼齐飞”的中国发展新态势,其目的,正是旨在实现我国东西两大方位、陆海两大区域的有效统筹,拓展中国在亚欧非三大洲、印太两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战略空间,由此实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全面升级,助推中国与周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入发展,从而全面助推中国发展进程。

  中国运筹对外关系,还需要全面审视周边、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并由此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继续巩固周边外交的优先地位,进一步强调周边对我国家发展和外交全局的重要性,提出要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方针政策,着力塑造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中国提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新框架,努力实现中美俄大三边的大体均衡发展,由此维护国际格局的战略平衡及大国关系的基本稳定。有效运筹中国外交大棋局,还要注重发扬“外线作战”的战略思维,不断积累构筑国际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在新时期,西亚、非洲、拉美等众多发展中国家不仅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中国外交可以借助甚至是依靠的重要力量。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支持,中国能够更为有效地缓解美国和个别周边国家对中国进行的牵制、防范和遏制,从而改善和优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积极践行“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相继提出推动非洲发展的“三网一化”建设和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关系的定位也跃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合作由此得到全面升级。中国同样重视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2016年初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三国并在阿盟发表演讲,从中国的视角回答了中东向何处去的“中东之问”,为中东的和平稳定注入了新能量,为中东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拉美方向,习近平主席已经三次访问拉美,中拉搭建起了集体对话机制,中国同多个拉美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拉关系得到全面、稳步增长。

  大国责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影响,有力改变了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日益以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全新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为顺利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好中国发展进程的关键一步,是21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的根本追求和共同愿景。这一民族夙愿决定了我国外交的总目标,在于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为基本的诉求和目标,是13亿中国人对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和期盼。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世界大国。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及时向世界表达中国人对世界发展和国际秩序的愿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以展现并提升中国的外交道义和大国形象。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担当,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一种期待。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愿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追求目标,由此具有国家和全球两个纬度,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携手“世界梦”,表明中国人民在追求“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正在通过更为积极的全球参与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的重要使命。

  较之以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更加“有为”。我们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实施国际发展援助、维护国际安全,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贡献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力量,提供了越来越多带有中国烙印的公共产品。中国宣布建立了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设立了总额为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对爆发埃博拉疫情的西非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援助,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南苏丹内战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中国积极践行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正确义利观”,在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在经济上做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也更加“有位”。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既有重大国际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在世界银行和IMF等重大国际机制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同时发起组建了一系列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特点的国际组织及合作机制。我们在继续深化上合组织的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以及拓展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同时,近年来推动重启亚太自贸区建设的新进程,与拉美国家搭建了中拉合作论坛机制,实现了多边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的全覆盖。中国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我们不断推动国际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上升。

  中国将如何认识和对待现有国际体系?西方有人担心,中国会在现有国际秩序之外“另起炉灶”。中国多次强调,将继续做当代国际秩序和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维护者,同时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体系的变革和完善。习近平主席指出,“这种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中国参与国际多边体系的重要努力方向,就是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中国的发展利益,同时携手各国共同为国际体系建制度、立规则、定方向,推动世界更为有效地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提升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毫无疑问,中国已经由国际体系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日益成为国际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塑造者”“建设者”,甚至是“引领者”。

  当前世界,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更具保护主义倾向的经济政策,给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因素。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并从“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基本问题入手进行解答,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习近平主席以大政治家的担当,明确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他呼吁各国,要敢于直面问题,通过创新驱动、合作共赢、公平包容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他郑重承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在当前国际局势大变化的时代,中国高举开放、包容、创新、共享、合作共赢和公平正义的旗帜,以中国倡议、中国理念推动世界价值观的重塑,引领全球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占领国际道义高地,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期里,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如何成为一个大国”,那么在中国逐步实现发展的今天,也正在思考并回答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做一个大国?”这自然需要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也需要中国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中国的思想、理念和制度,进而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为公正合理的变革。中国需要继续做好全球治理这篇大文章,努力推进中国由“追求自身发展”转变为“引领世界发展”,推动中国身份由国家纬度走向更为宽广的全球纬度,进而全面塑造中国的全球观念、全球身份和大国形象。这是中国成为真正全球性大国的重要体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