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文化教育科技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价值基础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
  【观点提示】中国共产党所发起和领导的改革开放,是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来进行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的起点和初心,是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价值基础,更是我们党未来推动改革走向纵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永恒信念。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这四十年的辉煌成就,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对广大人民、对党和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所带来的改变之大、影响之深远史无前例。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价值理念。
  一、为了人民是指导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目标定位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的第一步目标就是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的温饱问题。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困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讲,“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对社会矛盾的基本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的落脚点是恢复与扩大生产、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要。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的落脚点相应地转换为提升质量,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品质化要求,以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一直是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民的评价也是我们党检验改革开放成效的核心标准。邓小平同志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提出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主要一条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政策,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 “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在今年1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为这个检验新时代改革开放工作成效的标准再次做了阐释。
  二、依靠人民是贯穿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原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改革首创地位。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土地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江浙乡镇企业的兴起,在根本上促成了中国“三农”改革的更快发展。网络电商等的大胆尝试,改变了中国的物流和商贸形式。对源于人民的这些大胆的改革举措、创新智慧,我们党予以充分的尊重,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无论是影响深远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还是市场经济姓“社”姓“资”之辩,无不解放了干部群众的思想,为鼓励人民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廓清了思想误区,营造了宽松的改革环境。
  积极鼓励基层干部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改革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冲破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它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部分的调整,是一种自我革命,需要解放思想和实践摸索。邓小平同志讲,“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习近平总书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基层干部大胆改革、积极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最近,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从政策上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及时对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我们党对基层的有益探索进行了研究,设立各种创新试验区,走出了一条区域先行试点、全国逐步推开、形成制度保障的改革之路。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改革举措逐步制度化、政策化,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通过修改党章和宪法,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夯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人民共享是贯穿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理念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也是享有社会财富、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生保障与改善始终是各项改革的主要亮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聚焦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就业、收入、住房、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收入调节机制、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惠民成果竞相涌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维护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是各项改革的着力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中国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广大人民享有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
  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科技事业始终是各项改革的聚焦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建设教育强国提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崇高地位,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863计划”“973计划”“双一流”建设战略等国家行动,有力支持了教育科技发展,助推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局部领跑,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所发起和领导的改革开放,是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来进行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的起点和初心,是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价值基础,更是我们党未来推动改革走向纵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永恒信念。

查看原文
    1. 中国对外关系40年:回顾与展望
    2. 改革开放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3. 韩振峰: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 蹄疾步稳将改革进行到底
    5. 历史巨变从何而来
    6. 张卓元:改革开放40年始终沿两条主线展开
    7. 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中日贸易关系的影响(1978~1991 年)
    8.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
    9. 改革开放40年淬炼出的外交智慧
    10. 华人华侨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