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文化教育科技
通识课:引领新生走向人格完善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目前很多大学从大一新生入学起就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不少新生对此一头雾水,不了解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有的考生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门课程,完成课业拿到学分就可以了。为帮助新生初步了解通识教育,也为2015年报考高等学校的考生提供此方面信息,本刊从目前国内进行通识教育最早的大学之一 ——浙江大学组织文章,介绍通识课的教学与培养目标,请关注。
  “在座诸君有没有想过下面的问题:你们进入浙大时都很优秀,为什么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迅速分化,仍然优秀的甚至可能少于四分之一?从小学到大学的这么多年里,除了经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你们体验过多少求知的惊奇、困惑和喜悦?有过多少自己的思考?你们是否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是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章雪富在上通识核心课《希腊罗马哲学》的开场白。
  浙江大学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实施前期通识教育与大类基础平台教育,后期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模式,总共推出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的11个大类的通识课程。所有学生都要修满48个学分的通识课。这项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课程教育,经过8年的努力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制器”更要“成人”
  为什么开设通识课?学校认为,大学本科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式,慢慢减少以一个模子“塑造”人的通式,让考生变为学生、教师变为导师、教材变为参考书,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实行的是划分细致的专业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强,但缺少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很多学生按照这种教育模式变成了“材”,变成了“器”,可是却忽略了怎么做人。他们会背书,会考试,也会做实验,可是却不会思考,更缺少创新的能力。反观我们的课程,很多也是“死气沉沉”,老师忙着灌输各种知识,生怕少讲一个知识点就影响学生“成才”。而学生就像是一只只伸长了脖子等着喂食的鸭子,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新时期,浙江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可是这样的教学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吗?
  "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如何实现卓越教育目标呢?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激发兴趣,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这跟通识教育理念是非常契合的。学校仅有专业教育是很难培养出领导人才的,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好通识教育。”浙江大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罗建红说。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全人”,不是十全十美,而是要完整,也就是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的完整、健康的人。我们要“制器”,更要“成人”。专业课可以让学生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学会怎么做事,而“学会怎么做人”的目标应该通过通识课来实现。从入学起,学生要通过通识课的学习,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各知识领域间的相互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批判性思维、道德、精神、价值操守等方面全面发展。
  发挥通识核心课的骨干带头作用
  2006年,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主要参考哈佛大学通识课程学科领域分类方式,构建了浙江大学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按照“大通识”的理念,学校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其中通识选修课整合为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沟通与领导、科学与研究、技术与设计六大类。
  “通识课并不是公共选修课或人文素质课简单地改一下名字。通识课不应是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而应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后重新编排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人文学院院长黄华新说。这是浙江大学通识课与现行的许多拼盘式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最明显的区别。2010年以来,在通识选修课的基础上,学校又推出了40门核心课程。之所以称为核心课程,是因为它们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是普通通识课的领跑者,具体体现在课程规划、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质量跟踪等多方面。比如,普通通识课一般是短学期授课,次数在8次左右,学分在1.5分至2分左右。而通识核心课一般是长学期授课,次数在16次左右,学分基本在3个到4个左右。通识核心课的教学内容突出经典阅读,学业考核强调过程表现,成绩由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和期终考试组成。而且成绩必须按正态分布,优秀率控制在20%左右。学校在通识核心课的建设中引入了研讨型教学模式,理论课大班授课,讨论课分小组进行。一般每周一次理论课,一次讨论课。
  学校计划将通识核心课程增加到60门左右,并且提出了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修读一门通识核心、一门大类核心、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112”总体要求。学校希望少量的核心课程能在开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进而辐射和延展到普通课程,让“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落实到整个课程领域。
  唤起学生的内在觉醒
  章雪富教授主讲通识课《希腊罗马哲学》,要求学生以每周一卷的速度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然后研讨。学生先是抵触阅读,读后既不理解也不认同。章教授开导学生:“柏拉图的思想不仅仅闪耀于他那个时代,而且照亮了此后的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成为人类思索自己命运的一部分。你们只有形成像他那样的叙事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奥秘,才能够看清生命历程中的方向。”他认为,人文教育的本质是经典教育,任何知识究其本质都是理论,理论里面蕴含着深刻的洞见,只是被语言的硬壳包裹,犹如芬香美味的核桃肉被包在壳内。哲学的教育也是如此,只有能够习惯于阅读理论性的语言,才能够品味到智慧的芳香。”
  女生屈亚平上了通识核心课后,决定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起初我不了解哲学,想学中文,爸爸妈妈则让我读社会科学,我一直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学什么。章先生的课让我找到了兴趣和方向。我很欣赏那种纯粹为了求知而求知的状态。”
  2013年,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曾向全校所有修读通识核心课程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反映,通过通识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如“拓宽知识面,开阔思路,加深了对某领域的认知”(84.3%),“充分锻炼了表达能力,勇于在讨论课上主动发表意见和观点”(86.6%)以及“增强了信息搜索、梳理、内化的学习能力”(85.0%)和“提高了分析能力,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批判性思考”(86.7%)。
  在通识课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体会到,要上好通识课,实现“全人”的目标,一要真正回归人文传统,二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通识课的目标和任务。 (吴雅兰 陆国栋 作者吴雅兰系浙江大学宣传部校报编辑部记者、编辑;陆国栋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竺可桢学院副院长)

查看原文
    1. 清华新生中县及县以下生源首超四成
    2. 新生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如何履职
    3. 工业4.0制造业的新生?
    4. 各高校均设校内奖助学金
    5. 你可能不知道的哈佛新生
    6. 从“放生”到“新生”
    7. 城市化中的文化新生
    8.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
    9. 遏制开学高消费还需多管齐下
    10. 聚焦中国式求人:办事找关系因有些人权力太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