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文化教育科技
把“应用型”做实就是最有效的“转型”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年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重点。从“驻马店共识”,到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建立,再到六部委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应该说,这是一项公众期待已久的改革。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方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一般来讲,转型之前必须前面有一个“型”,否则也没有转的必要。其实,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经过本科合格评估的高校,通过评估的引导,正在不断深化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与其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如说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首先,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高校须进一步做实专业。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一些高校因升本时间短,急于完成“规模扩张”,导致新上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完全对接产业与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甚至,有些高校完全根据现有的师资、教学资源条件申报新专业,没有考虑社会需求。
  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集群,形成一批在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专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与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其次,根据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须进一步做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但是在很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描述中,依然出现“培养能从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能力”、“养成学生具有学术思辨品质”等文字;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很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描述大而空,不具备可操作性;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人才培养规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落实到课程层面,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是由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决定的。只有对用人单位充分调研,确定某一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核心能力,才能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然后,通过细化、落实每门课程目标,才能最终达到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再其次,应用型师资是高校做实“应用型”的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是看有没有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为了缓解新建专业教师的紧缺,大量引进985、211工程院校的硕士、博士。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不惜重金引进海归博士、教授。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拥有高层次人才,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发挥多大作用,需要考量。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的转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高校应转变观念,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对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合作共享机制;建立外聘教师分类标准和分类管理机制,建设一支以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兼职教师队伍,与本校教师共同开展“一加一”实践教学。对教师而言,应积极争取更多的培训、企业锻炼、出国研修的机会,不断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教师具备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评价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对接。
  (作者单位:陕西安康学院)

查看原文
    1. 杨亦鸣:加快构建语言服务和人才培养应急体系
    2. 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新路径
    3.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 实现大学教书育人精准供给
    4. “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5. 把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6. 加强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构建高等艺术教育体系
    7. 八所政法高校问诊法治人才培养
    8. 法治人才培养如何应对挑战
    9.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能力为中心”
    10.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