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现代化
作者:瞿长福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壮大。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二期)报告》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论在农户带动能力还是自身素质提升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
  这一调查结论显示,这些年我国大力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在获得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广泛的人才支撑和队伍支撑,为打赢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不可否认,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经营中,我们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只注重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增长,不看或少看这些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种粗放式生产的结果,导致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新老问题。
  当前,我国国情农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刻变革。
  这一深刻变革,首先的和根本的要求就是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能力的变革与提升,就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的大量和普遍地出现。没有大批具有现代农业思维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队伍的出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也难以真正补齐跟上。
  这是因为,新形势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三农”领域的新老问题,既涉及结构、也涉及机制,既涉及方法、也涉及路径,既涉及当前解困、也涉及长远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新思维、新眼光、新技术、新追求,对农业新业态、新产品的接受能力较强,只有他们成长壮大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短腿”问题。
  从国情农情来看,“新农民”与传统农民将长期共存,但“新农民”将进一步成长壮大,不断影响带动传统农民,共同构筑起我国现代农业的经营队伍。这就需要全社会不断提高和加强对“新农民”的支持扶持与鼓励,切实解决“新农民”在成长中的各种烦恼,使“新农民”真正成长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厚人才基础。

查看原文
    1. 韩喜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 全国农业现代化蓝图绘就
    3. 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4. 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5. 为农业现代化打通金融血脉
    6. 张红宇:克服农业现代化短板
    7. 唱好“安天下 稳民心”的重头戏——“十二五”农业现代化跨越新台阶
    8. 叶兴庆:农业现代化核心是提劳动生产率
    9. 何传启: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
    10. 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