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学者 >> 朱佳木 >> 学者行踪
陈奎元、朱佳木等陪同刘云山视察当代中国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15-06-30    作者:袁华杰    来源:国史网 2010-06-24
  字体:(     ) 关闭窗口

62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当代中国研究所视察工作。

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刘云山视察当代中国研究所并发表重要讲话

  623,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建所2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到当代中国研究所视察工作,并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陪同视察并发表讲话。

  陪同视察并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同志还有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

  刘云山首先对当代中国研究所建所20周年表示祝贺。他说,20年来,当代中国研究所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在中国社科院党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修史治史的优良传统,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科研为中心,坚持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相结合、多出成果与多出人才相结合,扎实开展重大国史问题研究,精心组织国史研究学术交流,推出了一批在史学界有较大反响的学术成果,特别是编纂出版多卷本编年史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参与组织编辑出版150多卷大型史料性丛书《当代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写史立传,为更好地发挥国史研究资政育人的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对当代中国研究所20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国史研究作出贡献的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体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

  刘云山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与中国近代史相衔接的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国史研究是中国史研究的分支学科,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继续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真实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全面反映共和国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科学总结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宝贵智力支持和强大精神动力。接着,他就进一步深化国史研究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要始终着眼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大力提倡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要着力增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等四个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

  刘云山指出,唯物史观不仅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深化国史研究,应当系统掌握并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国史研究,只有自觉地、坚定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才能科学总结和概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历史经验,也才能辨别和抵御种种歪曲新中国历史的错误思潮。

  刘云山指出,历史研究,从来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国史研究必须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国史研究中的党性原则,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自觉地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研究国史、编纂国史,保持国史研究的正确导向,警惕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所谓“告别革命”“解构历史”,攻击我们的党、诋毁我们的国家。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在准确把握历史脉络、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历史和相关理论问题,进一步加强同宣传、教育、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等部门合作,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科学解释国史知识,广泛普及国史知识,使之真正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刘云山指出,历史研究是非常艰苦的工作,国史研究要推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必须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历史研究也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要推出质量较高、说服力强的研究成果,应当具备渊博学识、开阔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借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律学、外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把分时期、分领域的专项研究与综合研究、集成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系统的国史研究学科体系。

  刘云山指出,对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科学上的研究,不仅我们中国人在做,也是国际上中国学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史研究应当紧紧围绕这些重大问题,深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要主动针对国际社会对我的有关关切,针对西方少数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我的误解误读和恶意攻击,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旗帜鲜明地阐释我们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法治观、民族观、宗教观,讲清楚我们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成就进展,使中国发展道路赢得更广泛的理解和认同。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更多地开展和参加国际间的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善于用国际学术界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阐明我们的见解、观点,努力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争取建立以我为主的话语体系,增强国际学术领域的中国声音,推动形成有利于我的国际舆论环境。

  最后,刘云山说,党所领导的国史研究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加强国史研究是历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国史研究工作责任重大、大有可为。他希望当代中国研究所全体同志再接再厉,大力弘扬长期以来倡导的“崇尚真理、坚定方向、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团结进取”的优良作风,努力把当代所建设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史编研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把国史学会建设成总结宣传新中国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坚强阵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学风扎实、境界高尚,能够承担起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重任的科研人才队伍,使国史研究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

  陈奎元代表中国社科院对刘云山同志一行到当代中国研究所视察工作表示欢迎,对中宣部长期以来对中国社科院包括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有力领导、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陈奎元说,刘云山同志的讲话具有很高的理论和政治水准,云山同志深刻阐述了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任务、意义和作用,对今后当代中国史的编纂工作以及当代所的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刘云山同志对国史研究提出的四点指导意见,都是国史研究领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战线应当始终关注、严格把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各研究单位都要深入学习,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陈奎元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老一辈的领导者为什么提出要建立当代中国研究所,他们要求研究所承担何种使命,完成什么任务,我们如何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如何把他们建立研究所的初衷贯彻始终,这是需要当代中国研究所始终思考的问题。对于新中国的历史以及对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进行研究和总结,云山同志做了深刻的阐述。我们要深入理解,着力贯彻,使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所党组书记、所长朱佳木作了工作汇报。他表示,当代中国研究所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全所干部职工将以学习贯彻刘云山同志和陈奎元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和动力,朝着把当代所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汇聚一流科研人才、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史编研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的目标不断迈进。当代中国研究所三位职工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中宣部理论局局长甄占民,当代所领导、各部门副职和副高职称以上干部、返聘老同志代表等共50余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前,刘云山、陈奎元一行参观了当代所20周年所史展览和图书馆、档案室、科研人员办公室等。

    1. 刘云山同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丁世兄会谈
    2. 刘云山出席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
    3. 刘云山会见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外方代表
    4. 刘云山:把习近平"七一"讲话学习摆上突出位置
    5. 刘云山会见参加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6. 刘云山会见第三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外方代表
    7. 刘云山出席宣传文化系统专题会议并讲话
    8. 刘云山会见第五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欧方代表
    9. 刘云山出席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
    10. 刘云山出席中央党校进修班毕业典礼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